 |
 |
前一陣子企業界客戶的經營者,透過Line分享一部不到三分鐘的影片,此影片為德國BMW X5、X6休旅車的自動化生產線(註:影片鏈結於本篇文章後面),看完之後讓我相當震憾,BMW公司是屬於高附加價值的公司,品牌價值鏈從最左端的設計創新、生產到最右端的品牌行銷,品牌形象在汽車業亦佔有一席之地,這樣的公司在生產自動化的追求上所付出的努力,確確實實讓我們佩服,這座工廠自動化替代了九成的人力,在缺工及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環境中,此舉帶給企業十足的競爭力,我們從BMW的案例中,應好好來探討德國國家戰略工業4.0所帶給台灣企業的啟發,與應如何來反思自身企業狀況,及採取哪些必要行動。
|
首先探討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起源,此一名詞最早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即提出,在2012年由Robert Bosch公司的Siegfried Dais及德國科學院的Henning Kagermann組成的工業4.0小組,向德國政府提出了工業4.0的實施建議,此概念在德國產業界與學界推動下形成,它已經成為德國的國家戰略。歐洲目前第二次產業(工業)GDP佔比為15%,希望在2030年透過工業4.0能將GDP佔比提高到30%以上,右圖為工業的發展歷程。
|
|
從德國及歐洲回頭來看看台灣,台灣目前第二次產業(製造業)GDP佔比約30%,工業是金雞母,故台灣工業因外移及產業結構問題已積弱相當久的期間,德國能設定15年後工業GDP佔比翻一倍,我們的政府呢?(當筆者寫這篇文章後,在8.18日總算看到行政院長出面開始談『生產力4.0』策略,讓我們拭目以待。也因此特別加入台灣製造業生產力4.0的相關資料如下) |
1.台灣生產力4.0系統架構
|
|
透過物聯網將生產資訊數位化,並延伸至機器端形成機聯網,再藉由系統管理、巨量資料(製造+服務)技術、以及精實管理,達成聯網服務製造系統之創新營運模式。 |
|
2.產業願景與目標
|
|
再來看看對台灣經濟影響相當鉅大的中國大陸〈大量外移到中國大陸的台商也是造成台灣製造業GDP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國大陸政府為因應整個國家勞力短缺、勞工成本上漲、新興國家製造業快速崛起,已開始威脅中國世界製造工廠的地位時,他們採取哪些措施呢?中國大陸國務院在2015年5月8日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綱領,雖然中國大陸政府因本身企業水平有很大差距故不敢用《中國工業4.0》的名詞,但其戰略目標我們均應加以正視及研究,以下是筆者稍加整理重點如下:
|
1.中國大陸通過”三步走”實施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
|
|
2.《中國製造2025》體現為四大轉變、一條主線
|
|
3.《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發展推動領域
|
|
4.《中國製造2025》2020年及2025年製造業的主要指標
|
類別
|
指標 |
2013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25年 |
創新
能力
|
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0.88 |
0.95 |
1.26 |
1.68 |
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1(件) |
0.36 |
0.44 |
0.70 |
1.1 |
品質
效益
|
製造業品質競爭力指數2 |
83.1 |
83.5 |
84.5 |
85.5 |
製造業增加值率提高 |
- |
- |
比2015年
提高2個百分點 |
比2015年
提高4個百分點 |
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 |
- |
- |
7.5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 |
6.5左右(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 |
兩化
融合
|
寬頻普及率3(%) |
37 |
50 |
70 |
82 |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4(%) |
52 |
58 |
72 |
84 |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 |
27 |
33 |
50 |
64 |
綠色
發展
|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
- |
比2015年
下降18% |
比2015年
下降34% |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
- |
比2015年
下降22% |
比2015年
下降40%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
- |
比2015年
下降23% |
比2015年
下降41%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62 |
65 |
73 |
79 |
|
中國大陸設定在2025年第一個十年要實現做大做強邁入製造強國的後段班,在2035年前要進入世界製造強國之中段班,2049年前要與美/德/日等先進國家並駕其驅,台灣呢?撇開政府所應扮演角色不談,台灣的企業不論是在台灣或在中國大陸,都該嚴肅看待《中國製造2025》!
|
筆者近十年來,因在中國大陸設立顧問公司關係,時常在兩岸之間往返,顧問團隊診斷與輔導不少台商及民企,特別對台灣企業感到憂心,因仍有許多企業是停留在工業2.0時代,尚未跨入工業3.0,更不用談工業4.0,這此企業若不快速轉型升級,很快都會被淘汰,因此針對企業提出下列建言,以朝向工業4.0發展奠基。 |
|
1.追求生產技術升級:透過機械化、半自動化、自動化來減少人力。很多企業不太關注自動化機具的發展,因循傳統仰賴人力的生產製程,關起門來埋頭苦幹,當然很容易一段期間後就被競爭者撤職查辦。但要進行此項工作,要注意下列事項:
|
|
|
(1)設立生產技術改善專責部門小組來主導此項工作。
(2)多方關注自動化科技產品所可以帶給企業運用之資訊,不斷評估其可能帶來的效益並
適時的引入,建構不段超越競爭者的核心製造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