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工業4.0和精實( Lean )管理
工業4.0的架構如圖1,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工業4.0宣告新精實年代的來臨,將精實( Lean )的精神擴大到研發創新及終端的服務。是及時化( JIT )、自働化( JIDOKA )的擴大化運用與發展。
以精實創新設計而言,只要有創新構想就快速進行設計開發,及時推出新產品,小批量測試市場反應,失敗愈早愈好,持續改善再小批量推出測試。以精實服務而言,要能及時掌握小眾客戶群的需求與狀態提供服務,甚至做到個人化的及時服務,使客戶能黏在服務系統上,離不開。結合精實生產之後,可簡化成如圖2
|
 |
|
 |
新技術堆疊促進新精實年代的發展
精實( Lean )能從生產方式擴充應用到產品/服務的創新設計與終端的客戶服務,主要是各項軟、硬體智慧型自動化的科技發展、數據分析及雲端技術堆疊運用,已到一個相對成熟的系統架構階段,麥克‧波特提出的一個具體新技術堆疊的模型如圖3:
|
 |
從上述新技術堆疊模型連結到精實的及時化與自働化擴大化,其要點如下: |
|
1. 及時化設計、銷售: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佐以洞察力、創造力,快速推出新產品,測試客戶/市場的反應,再修改,再測試修正。
|
|
|
2. 及時化服務:以物聯網、雲端為基礎,及時偵測、分析客戶使用產品或服務的狀態,適時提供必要的訊息、建議或提供實質的服務給客戶,但要考慮個人機密的維護。
|
|
|
3. 及時化生產:這方面技術比較成熟,配合及時化銷售及服務,進行及時化排程、採購、生產供應給客戶。
|
|
|
4. 自働化設計、生產、銷售、服務:高度運用智慧型自動化設備或機器人,進行各項作業,包括偵測、分析、研判、反饋、異常處理及執行作業…等活動。
|
|
|
台灣的U-Bike和德國的U-Car
台灣的巨大-捷安特自行車和台北市政府合作的U-Bike建構起一個創新的服務網,消費者可以用悠遊卡租用自行車,可以在不同地點還車、自動付款,巨大-捷安特可以追蹤自行車集中到哪一個地點比較多,哪一個地點自行車太少了,從中進行調度,也可分析消費需求的變化進行調度。巨大和美利達共組A-Team為台灣自行車行業注入新精實生產模式,現在又在服務端領域創造另一個新模式。
賓士汽車在德國推廣的租車服務就和巨大-捷安特的U-Bike類似,消費者不用買汽車,想要用時到定點刷卡租用,而且以里程/耗油量計費,行駛過程的數據完全可偵測、監控,消費者到處可以租用及還車,很多人根本就不需要買車了,而且賓士這種生意愈做愈大了,看來其它車廠不變通還真的不行。
巨大-捷安特及賓士汽車是製造業也是服務業,產業的界限愈來愈模糊,這種運用的領域範圍可預見會再擴大化,企業的新形態會不斷的出現。
|
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面對工業4.0~新精實年代
以產業鏈而言,品牌中心廠及另一端的流通服務業面對工業4.0及企業新形態的轉變,顯然會面臨極大的變革壓力,尤其在運用新技術方面需要全面性的整合,否則很容易被淘汰,但身為產業中間供應鏈也勢必要被捲入整個生態體系內,及時化、自働化的要求是逃不掉的,否則會失去競爭力。
但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在展望工業4.0的來臨時,很多企業連最基本的精實生產仍有相當的落差,更不用談到那麼大套的工業4.0和新技術的應用。
精實生產的「及時化」、「自働化」生產基本上要以「零不良」、「零故障」為基礎,其概念如圖4。
|
|
若不良率很高,自動化就會生產更多的不良品。若不良率很高,零庫存及時生產只會造成生產線不斷的停產,等待異常排除。同樣的設備故障很高,更不可能零庫存及時生產,也不可能生產出品質穩定的產品。
這些基本功要紮實的先做好,否則再好的物聯網也只能不斷的偵測及反饋異常,無法提升生產力,在邁向工業4.0時可能要先做好生產力2.0才可能再向上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