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KPI(Key Performance Index)的迷思與陷阱
2014-10-02
首席顧問 / 李俊坤
KPI的亂象
有一家陸資企業,當你一進入電梯門口,一抬頭就可以看到門口上面有跑馬燈式的銀幕看板,不斷的跑出不同人員的KPI分數,例如:某某業務員的接單狀況、營收達成率…等資料,跑完後換下一個人又跟著跑出不同的KPI的達成狀況,一趟電梯下來,令人覺得壓力沈重,沒有人臉上帶著笑容,但這家企業經營成績又如何呢?
另一家韓資在台設廠的企業,聘請顧問公司協助建立「個人」的KPI,因為新到任的韓籍總經理不太信任台籍幹部,因此要掌握到每個人的狀況才放心,顧問團隊與該企業的幹部花了很多時間予以建立起來,資訊部門也努力的把系統建立起來,每個部門及主管人員都要花很多時間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還要應付總經理的不定期質問,在團隊缺乏彼此信賴基礎下,推動KPI管理活動,最終結果是該總經理到任不到半就提早說再見了,公司的經營績效也每況愈下。
著名的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BSC)有一套KPI的架構,而且要求要展開到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那效果如何呢?我們可以Google一下美國財經雜誌相關的統計分析報導,就知道答案了。
KPI與績效獎勵結合的效應
按理而言,KPI是為了管理績效,但跟獎金掛勾時,人性就暴露了黑暗的一面,而且不論中、高、低階,中外古今皆然。
很多人基於要評量表現及為了升官發財,必須要讓KPI的數據看到很漂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此採取了一些常見的手段。
1.避重就輕:
找一些可以輕易達成的指標,避開比較難達成的指標,例如選「客戶拜訪家數」,不要選「客戶成交家數」,更不要選「新客戶促成交易家數」。
2.玩弄定義與公式:
若定義公式不易達成就予以修正,例如「排程計劃達成率」本來是要求在「預定時間完成預定計劃量」才算達成,若未完成所有數量,其達成率是0,但把它改成「預定時間完成的預定計劃與實際完成數量作比較」則達成率就不同,例如完成95%的數量,達成率為95%,但該訂單就是出不了貨。
3.數據造假或美化:
玩弄數據也是一種方法,在中國大陸幾乎是全民運動,從中央到地方處處可見,中國大陸全省的GDP成長率加總會大於全國的GDP成長率,中國對香港的進出口貿易額在中國跟香港的資料就是對不起來,唉~上行下效,造假被抓包頂多是倒霉,無所謂誠信問題,又能奈我何?因為你也一樣啊!
為何那麼多企業陷入KPI的陷阱
既然KPI的實施導致那麼多問題,為何許多企業還要導入呢?主要的原因如下:
1.企業的機構慣性:
不假思索的導入各種流行中的管理工具是很多企業的機構慣性。既然很多企業在搞KPI,跟著搞也應該是對的,若不跟進好像公司是落伍的,這種現象包括ISO9001、6sigma、ERP…等的導入都有發生過,至於為什麼(why)要導入則抛到一邊去,所以會有通過ISO認證不代表有品質保證的現象,在2012到今年連續爆發食品安全問題之後,GMP的微笑標章認證的公信力也倍受質疑。
2.顧問公司的鼓吹:
其中以導平衡計分卡(BSC)的顧問為主,雖然BSC的構面涵蓋財務、策略、流程、客戶、組織學習等,但最終往往流於訂定KPI的形式,而其策略地圖也過於形式化,很多公司就直接套用其格式,就完成了策略的規劃??
3.領導者的誤解:
以為有KPI的目標就可以驅動所有員工努力達成目標,所以訂了很多量化目標,甚至包裝成美麗的口號;例如馬總統的「633」就是個明顯的錯誤的口號目標例子。甚至更有人跟上司說:你不要管我過程怎麼做,只要管我目標有沒有達成即可。但不達成又怎樣,大不了拍屁股走人,留下爛攤子給企業。
關鍵不關鍵,變調的計分卡
KPI稱為關鍵績效指標,BSC又分之為財務構面的「結果績效指標」及其它三個構面的「過程績效指標」,不能只看財務結果,而要看流程、客戶及組織學習的過程,才不會傾斜到只有財務面,才會「平衡」,所以稱之為「平衡計分卡(Balance Score Card)」,大原則是有理的,但過度重視計分(Score)的管理則是個大問題,尤其鉅細靡遺推到個人時,所謂的關鍵(Key)已經不是關鍵了,真正會大幅影響成敗的關鍵其實沒有幾項,也就是台灣話所謂「生死門」所在,但變成很多項時反而搞不清楚關鍵是什麼?
更可笑的是很多人的評分很高,但部門績效不好,或很多部門績效評分都很好,但經營成果陷入不佳,其實都沒有掌握到「關鍵」。
管理指標的目的與來源
要破除KPI的迷思及墮入陷阱需要先從管理指標產生的源流及目的先梳理,澄清基本思考邏輯。
首先要了解管理指標是必要的,但指標要與那些過程連結才是重點。例如要做好麵包,就要有重點管制,如含水分控制、溫度控制、時間的控制,否則做出來的麵包大概會慘不忍賭,當然也可以用師父的經驗來管制,但如果有一個偵測器加上儀表顯示功能,我們就可以隨時掌握狀況就可做出必要的調整,若能加上自動回饋及控制的功能就很理想了。好的麵包是結果績效指標(PI),連續產出好的麵包是KPI,但真正關鍵是做好每一爐麵包的重點管制工作。
同理,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或過程就需要相關的管理,例如:石化工廠的工安管理很重要,有很多的過程要管理,也連帶的各種指標要監控及驗證,除了工安之外也有許多不同的管理功能也要有管理指標,例如生產、財會、營業…都有其重點管理指標。
若以企業管理屬性區分,可連結不同的指標如下:
管理區分 | 指標區分 |
策略方針管理 | 專案指標、經營指標 |
部門別管理 | 部門管理指標 |
跨部門功能別管理(如品質、成本管理) | 功能別管理指標 |
小集團活動(QCC、提案改善) | 活動類指標 |
這些指標可依不同場合及需要來設定,不一定要跟BSC的指標整合。例如精實生產有所謂的「小時產量管理」指標,每小時要巡視生產現場的「實際產量」與「標準產量」的差異,有異常就要了解差異的原因,並進行處理,希望在下一個小時的產量就能恢復正常,若每天或每周才作管理,那肯定是達不到及時發現異常,確保生產能順暢進行的效果了。
如何設定好的管理指標,有效管理
不好的管理指標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求證、爭執數據的對與錯,甚至誤導我们作出錯誤的判断,那好的管理指標應該具備那些特性?
1.管理指標不在多,而在於能抓到重點有效管理;
管理指標依其不同的任務、分工及過程設定,而且要區分指標的因果關係,原因系的過程管理指標才是管理重點,過程有管理,結果系的管理指標自然呈現其結果,若管理指標發現有問題再往更上游的原因系指標抓問題,從源流有效管理及改善才可解決問題,就好像學生考不好(結果),要從其學習態度、過程、學習環境…(原因)去了解,對症下藥,才能予以協助。
2.管理指標要明確,不被扭曲:
若有人要故意美化數據,就會在定義、範圍及公式動手腳,必需要針對管理指標的定義、對象範圍、公式及資料來源要有清楚的規範,才能有效溝通、避免漏洞。
例如以「應收帳款回收率」而言,一般的會計訓練是銷貨即轉為應收帳款,但以業務的觀點要視交易條件才能客戶催收帳款,例如「月結2個月收支票」或「出貨後2個月電匯」或「出貨後一周付現金」…等不同狀況,在計算回收率時雙方的觀點就不一致。
3.管理指標的目標要務實設定,持續改善
很多人在設定目標時喜歡打高空,忽略了目前的水準與能力,不假思索的設定目標,在達不成時有2種下場或狀況:一直被罵或無所謂。
例如2008年馬英九提出633的目標,2012年時轰政府某官員就說633達不成又怎樣,難道學生考不好要把學生如何…處理嗎?反正目標是用喊的、是口號,誰在乎?
偏偏企業界很多領導者也有這種傾向,目標訂的很高,員工也認為老板是喊爽的,没什麼依據,組織如果這樣運作下去,唉~你說會有好結果嗎?
好的方法,對的人,有效執行及管制才是績效指標的源流
有一個國中生,讀書不是很投入,但很用心在課堂學習,有一次數學考的不是很理想,被他媽媽嘮叨了一下,他回答說:「考試本來就是要考哪些地方是我不懂的,那些錯的題目我已經知道錯在哪裡了,也會了,你就不要再唸了啦!」,這位媽媽一聽之下也不知要如何再說下去,因為兒子說得也很有道理啊!可是又覺得怪怪的!主要是他媽媽仍以結果為導向,却不知道兒子是如何學習的,也無法判斷是一時不小心或真的不了解。
企業的管理指標也是同樣的道理,以「營業額」的管理指標為例說明:
營業額=產品力×銷售力
營業額來自於產品力和銷售力的相乘,若產品力弱則銷售要很用力,而且不能保證持久,若產品力強但銷售力不強,效果也是有限,非常可惜,最好的是產品力強而且銷售力又強,例如Apple公司的iphone…產品及行銷。
但產品力的源流來自於持續的「創新設計力」、「品質力」、「成本力」…的綜合表現,銷售力來自於「行銷組合」及「人員銷售團隊」的努力,若不能有效從產品力的創造過程及銷售力的整合過程去要求,則營業額KPI還是空洞不切實際的。
所以KPI最终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來看,好的方法、對的人,有效執行才是根本,光用KPI是没用的,若用個人KPI再連結到獎金,嗯~小心一點。
TEL:+886-4-2258-3082 FAX:+886-4-2258-6136 E-mail:3win@threewin.com
Add:407 台中市西屯區朝富路213號14樓之6【CBD時代廣場】
2010 ©友益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JDDT
Add:407 台中市西屯區朝富路213號14樓之6【CBD時代廣場】
2010 ©友益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JD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