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新‧企業參謀(大前言一)讀書摘要及心得
2015-06-26
喬福集團總裁 / 倪福全
作者簡介
倪福全:現任喬福集團總裁,轄下公司分佈在台灣、中國大陸、泰國、印度、韓國,經營企業39年,歷經台灣升級轉型及跨國經營的調整,不斷的再突破與再成長,是成功的企業經營者。
本文簡介
本文是作者仔細研讀大前研一所寫的「新.企業參謀」一書後,回顧其事業經營的過程,歸納其心得後,再重新分析交叉提出的見解,喬福集團經營理念為誠信、務實、創新,在本文中充分顯現,頗值得借鏡。
一、緣起
最近仔細地讀了大前研一所寫的 新.企業參謀.台灣的各級企業經過多年來,篳路藍縷,辛苦奮鬥終於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想起來主要是因為適逢國際經濟的高成長時期,再加上各企業辛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台灣的企業在經營與管理各方面並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地方,不過大家邊做邊學,持續改善,再加上經濟繁榮的好時機,大家發揮水牛精神,還能有所表現。
但是經濟環境劇烈變化,經營日趨困難,各個企業的規模也變得較大,很多都已經從台灣區的比賽升級到參加世界盃的國際大賽了,如果在經營管理以及策略各方面不趕快精進,恐怕很快會被殘酷的企業競爭所淘汰。
大前研一的書看過幾本,不過都沒留下什麼印象,只記得他的書比較淺顯易懂,這次因為某些緣故而把這本書好好地讀了一下。
看了 ”新.策略參謀” 以後,深深覺得如果我們能照書中的指導好好執行,一定能積極突破困境,創造企業優勢。
這本書講的是企業經營與策略制定,是大前研一的第一本書,早期於四十年前,即1975年他還年輕的時候寫的,本書的第二部好像是他隔年1976年秋寫的續集,最後還有一篇附錄,畫龍點睛地談 “成功模式的充分與必要條件”書中以深入淺出的筆法,並舉了大量商界及企業發展的實例來說明。
二、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對策
本書的第一部談的是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而思考必須是非線性的、多元性的,書中說"唯有結合冷靜透徹的分析與人的經驗,直覺與思考力,組合成最有效能的思考型態,才是在面對任何困難的新事態時,最能找到最佳解答,突破困境的方法”。而根據個人經驗,問題通常不必想得太高深,太複雜,很多時候都是些當局者迷的日常管理相關的問題,只要能把自己放空,歸零回頭從根本找起,常常都能發現原來都只是一些該做的事情沒做好或是根本沒做而必然會發生的一些麻煩,只要回頭從根本下功夫,把日常事務做好,問題就自然會解決的,個人所經營的CF集團就曾經發現庫存嚴重不準,而且落差極大,後來才發現原來日常的領料、耗料、繳庫等日常作業全都沒依規定落實,庫存數量不準是理所當然,會準才怪。
書中也說明了找到問題點與解決問題的流程,及能經常掌握事物本質的方法,例如如何利用主題樹(似乎也叫魚骨圖)來作多層次,多元性的分析,來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並據以做出解決對策,製作具體作業計畫,做成KPI,定期檢討跟蹤,才能展現執行力,徹底解決問題,取得成效。
大前先生強調經營狀況及財務數字分析的重要,例如純益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運用報酬率等等,由數字講話,每個月定期省視,來判斷經營績效和問題改善的程度。
在掌握各項問題與數字分析資料後就可以據以擬定各種企業策略,大前先生特別說明中期策略的重要,所謂的中期就是以三年為中心的前後兩年,這段期間正是策略的好壞對業績造成最大影響的期間。
企業制定各項策略的目的不外乎求得開源與節流,並據以做出資源配置,以取得經營最大的績效與成長,策略的執行過程中並必須注意必然出現的策略性落差,提出、評估與決定策略性替代方案,如上面所述的編製成詳細的工作計畫,做成KPI,定期檢討跟蹤,才能展現執行力,徹底解決問題,取得成效。
要探討產品組合和市場策略,當然就要做詳盡的各項調查,蒐集各方面的資訊,如消費者習性變化、市場動態、內部能力及資源探討,同行及行業間的競爭態勢,客觀的了解自身和對手的核心競爭力的差異,利用各項管理學工具,如麥肯錫為GE所發展的,依據市場成長率及公司的市占率製作成事業矩陣圖,以做出資源配置和各項發展策略,實施過程中並須根據計畫進行監督並做必要的路線修正。
三、策略性思考和策略的制定
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前先生並把策略性思考應用在政事上來說明策略性思考和策略制定的重要,並提出妨礙策略性思考的因素,提醒應該在自由的空間盡情發揮幻想力,創造力求取最佳解答,不要因為各種既有的成見與禁忌的存在,而漸漸被逼到窄小的空間中,妨礙到優秀策略的產生。
大前先生並針對”參謀該如何成為真正的策略性思考家”提出”參謀五戒”
戒一:參謀應去除對”假如”一詞的恐懼
戒二:參謀應捨棄完美主義
戒三:參謀應徹底挑戰關鍵成功因素
戒四:參謀不應受制於制約條件
戒五:參謀在分析時不應仰賴記憶
第一部的最後,先生提到策略性思考時選擇安逸或挑戰,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消極型或積極型策略,先生鼓勵大家試試自己能耐的無限可能性,並提出培養策略性人才的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把年輕而優秀的人才安排去當小公司或是小部門的高層或主管,還有另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把策略性思考團隊安排在高階管理者身邊,把他們提拔到雖然年輕但能夠左右公司經營的位置,但此時,高階管理者的領導力,判斷力以及批判力就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了。
先生認為企業都需要策略性的問題解決團隊,對於如何看待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這團隊應該是問題解決專家,可以是幕僚,而且還是組織最高決策者真正的策略參謀。
四、日常管理及其他較基礎的基本功的修煉
整體來說,因為大前先生是世界最大的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的高階顧問,本書主要談的是大企業或成功企業的進、退、攻、守等策略的思考與制定,對於中小企業轉型或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完整化與亟需改善的有關日常管理,及其他較基礎的基本功的修練等項目都沒在這本書的討論範圍內,例如健全的會計制度、財務管理、良好的資訊系統、管理規章、指揮體系、內稽、內控等都是中小企業轉大人時的各項必須的基本管理架構,但也是因為當局者迷,以自身的能力通常無法自力處理而需要外界顧問輔導的地方,這也是大前先生的專業能發揮的長處。
身為資深企管顧問,大前先生對於顧問的工作和運用也有一些說明:
1.他認為真正的企管顧問,在心態上不該只想賣一些技術性的東西給客戶就算了,應該做的是把這樣的思考過程活性化,而不是自己動手為病人開刀、用藥,這些事情應該要由該公司自己的高階管理者身先士卒來做才對。
2.要製作產品或市場策略,需要根據日常所做的銷售報告,或是關於競爭者銷售狀況的報告做大量的分析工作,若能委託顧問公司,因為較有經驗,已經為不同類型的產品系列擬定過無數次方案,所以無論就時間或是經費上來看,都會較有效率。
3.企業可以與顧問公司合作,針對某些專項實施改善計畫,然後將其內化於公司內部,再推展到其他部門或專案上,這樣不僅可以直接獲益,對於人才的養成以及士氣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個人所經營的公司就長期與友益企管公司合作,獲得助益良多。
4.顧問公司較具備客觀性、中立性、分析力、集中力、實戰力,可以協助客戶解決問題,變革成功, 顧問公司應該提升為問題解決專家。
五、持續性的加大獲利空間並預留應付不景氣或其他變局的能力
本書第二部是大前研一在第一部暢銷後於隔年寫的續集,主要還是針對產品組合和事業組合做更深入更清晰的說明。
書中一開始還是強調策略性思考的重要,提醒積極型的企業一般容易認為明天業績一定會變好,再方面也害怕自己把計畫訂太低會變得不夠努力,而對業績過度樂觀,把產能、庫存、人員都依計畫備齊了以後,業績卻沒真的變好,讓事業陷入不賺錢的泥沼,難以脫身,最好分清計畫目標和努力目標(CF稱為財務目標和業務挑戰目標),仔細測算各個變數,以最好和最壞的情況做評估,根據一連串假設分析,做出適當的策略,才不會犯下錯誤,造成不良的後果。
另外也提醒事業遇到困境時一定要冷靜思考對應,不要像高速公路上的小鹿一樣,一時慌亂反而做錯決定自己亂撞送死,一定要在平時日常經營中培養源源不絕的思考力和想像力,並透過訓練學會邏輯性思考才行,一定要自行培養思考”策略性替代方案”的習慣,在不斷訓練張力中培養這種能力。
作者一再強調策略的重要,並深入說明了一些重點,特別是有關產品組合和市場策略,核心競爭力,差異化與創新、聚焦、資源分配、多角化(大前先生似乎不太贊成),多國化等等經營策略,並強調一定要全力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固定費用、減少間接人力,以降低損益平衡點,加大獲利空間並預留應付不景氣或其他變局的能力。
作者再次提醒必須組成能協助高階管理者擬定策略的諮詢團隊,來因應這困難的時代,除此之外還必須同時培養一群年輕有為,未來的管理者,而且要盡可能個別管理他們,也就是要花心思提供他們可以獨當一面的環境。
六、策略規劃(planning)的推進與轉折點的抉擇
策略性計畫要能夠在達成目的後還持續下去,應該在幾種可行的方案中,選擇達成目的後最不會受到競爭者的反撲,也最沒有弱點的方案,另外,企業成長以後,要想成功經營企業集團,總部就必須在財務之外也具有充分的指導能力,並具備健全的檢核與平衡功能才行,而策略制定必須知己知彼,熟知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優缺點,預測市場結構的變化,據以採取對策。
制定策略不能迴避風險,不管何種事業,每隔幾年總會遇到一次必須做出策略選擇的分叉點,但是無論何種策略計劃,都無法完全排除風險,而面臨抉擇時,固然必須分析各種替代方案,降低風險,但有時候我們還是必須做出冒大風險的決定,倘若害怕風險,就推動不了改革,策略經營計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大組織中培育出一種大家能當成常識一樣廣為接受的進取精神。
策略經營必須注意不能把它與謀略或計策混為一談,策略必須要有企業目標存在才行,所謂的企業目標,應該不能破壞到所處產業的獲利度,也不能讓成千上萬的員工生活陷入不安,出色的策略就是為了避免落入必須裁員,或是避免陷入與競爭對手打糊塗仗的窘境,而更重要的應該是那些執行策略的人,必須熟知策略內容,發揮出策略的精神才行。
深切察知市場動向,預知與管理變化的企業,才能贏得競爭對手的尊敬,受到消費者的肯定。
七、在不斷變化中的環境洞燭機先
以下四項條件,是能夠洞燭機先,事業成功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1.事業領域有明確的定義。
2.能以論點極其簡潔的假說分析現況,並據以推估未來的發展方向,但並非對未來做出預言。
3.從自己可行的方向中,只選擇其中幾項去走,一但選定,就強力策動人力、物力、財力去做,即使有競爭對手也做同樣的事,一樣能漸漸拉開與對方的距離。
4.記住所做的基本假設,除非整個狀況改變,否則不偏離自己的原則。
事業成功的重要檢核點,就是在於能否把策略弄得旣精簡又前後一致,而且能以一連串的文句把它完全表達出來。
整體來講,這本書對於新創的企業,或者是一些白手起家,積極向上的成長中的各型企業,在變革與轉型過程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參考書,值得一讀再讀。
TEL:+886-4-2258-3082 FAX:+886-4-2258-6136 E-mail:3win@threewin.com
Add:407 台中市西屯區朝富路213號14樓之6【CBD時代廣場】
2010 ©友益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JDDT
Add:407 台中市西屯區朝富路213號14樓之6【CBD時代廣場】
2010 ©友益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JDDT